![精神體操:走出困境,迎向希望 精神體操:走出困境,迎向希望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im2.book.com.tw/image/getImage?i=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img/001/047/14/0010471499.jpg&v=4c04e118&w=348&h=348) |
售價:216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addons.books.com.tw/G/books2006/images/cart01.gif)
|
除了精神體操:走出困境,迎向希望 相關商品及價格也一並整理成資料,提供給大家參考~Wythe最近也對這個商品很感興趣,我有去遍尋各大購物網站momo購物、yahoo奇摩購物、博客來、PChome線上購物、ibon mart搜尋優惠價格!到實際到銷售的EC去看,價格就有機會再便宜一些!精神體操:走出困境,迎向希望也有些網路上部落客的評價也值得我們參考. |
|
精神體操:走出困境,迎向希望該商品熱烈銷售中~ 避免向隅,欲購從速~下面是整理過的資料;有精神體操:走出困境,迎向希望與其他類似值得參考的商品清單.網路購物EC是擋不住的趨勢,可以方便比價只要用功通常都能買到相對便宜的商品!除了精神體操:走出困境,迎向希望 相關商品及價格也一並整理成資料,提供給大家參考~一直以來我都很相信JOY推荐的東西。 |
內容簡介 在唯識的原典中,波羅蜜的意思是從此岸到彼岸。也就是說,六波羅蜜是幫助一個人,透過反省、自律和實踐,讓潛能得以施展,智慧因之而開啟,去過清醒、有覺察力、能自我實現的生活。本書擷取唯識論中的六波羅蜜法,對增進適應力、發展潛能、保持樂觀乃至經營成功人生,提出具體方法和技巧,包括: .從付出做起(布施):以豐富自我價值,充實情性生活,帶來身心健康。 .自我控制(持戒):能在多元的價值觀中,把握正確人生方向。 .培養耐力(忍辱):包括實現抱負的堅持,寬容忍耐的胸襟。 .力圖振作(精進):主動的責任和實踐,發展成堅毅力和後勁。 .定的修煉(禪定):透過定力的培養,建立周延的思考、冷靜的判斷。 .彈性思維(智慧):具備適當而不僵化的回應能力,能有效解決問題。 這六個精神成長的因素,提供現代人全新的生活態度,或謂六項精神體操。精神體操的觀念建立在它的實踐性和具體性上,努力學習和積極修煉,就能使生活品質提高,心靈生活水準提升,享受幸福人生。 佛教的信仰和修持,必須配合現代生活的需要,信仰和生活相融,才能做到「解」與「行」相應。唯識心理學提供了科學和清晰的解釋,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。其宗旨和重心,在發展一個人正向的性格、態度、情緒和優點,引導個人作正向的人生覺悟(正等正覺),找出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。 唯識心理學目前已完成六部作品,都以唯識論「心所法」為藍本,結合心理學理論和實務經驗,所建構出來。另外五本書分別為:《換個想法更好》、《尋找著力點》、《勝任自己》、《過好每一天》與《生命轉彎處》。作者簡介鄭石岩 心理學家鄭石岩,宜蘭縣員山鄉人,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,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,當過中學老師,也在大學任教多年,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,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,現已退休。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,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;七歲即接觸佛法,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;半工半讀完成學業,務農做工經商,人生閱歷豐富,是融合心理學、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。他理論與實務並具,著作超過四十本,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,是積極入世,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。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,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,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。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,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,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。詳細資料ISBN:9789573266488 叢書系列:鄭石岩作品集-唯識心理系列 規格:平裝 / 16K菊 / 14.8 X 21 CM / 普通級/ 單色印刷 / 初版 出版地:台灣 本書分類:心理勵志> 生活哲學  內容連載克服懶惰的習慣
延宕成性的人不在少數,幾乎大半以上的學生,拖延該交的讀書報告,在職場上能拖則拖的人,亦隨處可見,這些人都因為積習過深,而成為失敗者。
推拖延宕會擱置該做的事,累積該解決的問題,漸漸形成望而卻步的難題,給自己帶來壓力,或事業上的失敗。有時,拖延生活中的小事,遲遲沒有去做,會帶來自責和愧疚。拖延就是懶惰,是一種惡習,它像沙漠中的流沙,讓旅者停滯,逐漸下沉,然後滅頂。
拖延成性,不但會耗損時間和精力,帶來情緒不安,更嚴重的是導致散漫、消極和沮喪。在學的學生,如果養成拖延,則明日的功課未預習,學習的效果不彰;當天所學未複習,習得的東西在二十四小時內,便遺忘了八成。不肯及時採取行動,是學生成績低落的主要原因;低落的信心又帶來不安和嫌惡,功課一落千丈,逃避學習,厭倦上學,乃至中輟,這些都從推拖延宕成性而來。
有些經營事業的人,缺乏勤奮,做事延宕偷懶,或儘做些無關緊要的事,或混水摸魚,生意就會一蹶不振。延宕成性的人不在少數,幾乎大半以上的學生,拖延該交的讀書報告,在職場上能拖則拖的人,亦隨處可見,這些人都因為積習過深,而成為失敗者。
偷懶的人會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三:其一是他的知識與經驗不能與時俱增,解決問題的能力漸失,而被現實的競爭淘汰。其二是缺乏動力,坐失良機,從而步上衰落之路。其三是性格上的頹廢,任其無力振作。推拖延宕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,不是你想克服它就能克服的。依諮商的經驗得知,拖延不前的人,總是在原地踏步。他們即使斬釘截鐵,發誓要及時行動,還是很容易回到延宕的惡習之中。甚至因此而自責,更加深了賭博、酗酒和沉迷於色情或聲光之娛的活動,逃避愧疚感。一位中年男子,在妻子陪同之下前來晤談。他說:
「我是該振作起來,去面對我該做的事。我答應過太太要面對現實,好好做事業;但事隔不久,卻又故態復萌,拖延工作,去做些無關緊要的事。」
「做無關緊要的事?」我重述他的用語。
「對的,我去享受聲光之娛,或者去小賭一番。然後工作又被擱置下來,我們的客戶抱怨連連。」
「拖延工作之後,你怎麼解決?」
「我太太把責任擔當下來,我對不起她!也常常自責。」
從個案晤談中,我引導他回顧和覺察,審視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感受,找出為什麼一再拖延的線索:
● 對客戶和工作缺乏自信:「我對於跟人討價還價,感到困難。」 ● 缺乏耐性和不安的情緒:「我沒有耐心面對這些工作,感到厭煩。」 ● 空想著能多找一位幫手來送貨:「但不划算,目前由我太太和一位送貨工人擔負起這些責任。」
我陪著他一起審視延宕偷懶的心理動機,寫下上面三個要點,拿給他看。他注視良久,點了點頭說:「這確實是我的問題,但我從未如此看清它。」於是,我們進入第二個階段:如何克服這些心理障礙。就這一點我為他提出的建議是:
第一,認清所有工作都有困難。工作的本質就是面對困難,設法去解決它。要跟客戶討價還價,是做成一筆買賣的必要過程,你可以先想好幾個策略來面對客戶,避免一時不知如何應付。就這一點,他舉出許多例子,有經驗的太太在旁邊,逐一為他想出如何對付的策略。由於太太是談判高手,於是他們決定:「碰到難題時,由太太出面處理。」
第二是推動自己勉強去做。要等到有心情再做,就沒有事情可以做得成。「耐下性子,把工作做完,每天給自己一點鼓勵,比如說享受可口的晚餐,夫妻貼心地相互讚美。」對於令人厭煩的工作,只要咬著牙去做,就能發現個中的成就感。「每天算一算賺了多少錢,會令你有耐性去賺更多的錢。」
第三不做不可能的夢想。「既然缺乏財力加雇工人,那就不去想它。」該做的事是面對現實,努力勤奮,而不是推拖偷懶。「生活就是面對現實,我們是在現實的回應中得到滿足和價值感。」
這對夫妻用了一個小時晤談,找出先生延宕偷懶的原因,以及如何克服之道。在他們離開前,我建議這位先生:「你一旦有了延宕偷懶的念頭,不妨列出它的優缺點,現在就試試看,等你列出來,就會有全新的省發。」他依我之請,列出偷懶不工作的好處:
● 暫時逃避得到輕鬆。 ● 可以和朋友聊天、小賭、玩樂。 ● 不必面對困難和辛苦。
接著他又列出偷懶延宕的不良後果: ● 事業受創,會經營不下去。 ● 太太不高興,家庭氣氛不好。 ● 顧客會抱怨。 ● 會造成心理不安和自責。
「對照兩者,現在你會選擇偷懶呢?還是工作?」他說:「我選擇勉強去工作,我以前會游手好閒,是疏於仔細思想。俗語說:『要會想』,今天我真的會想了。」他說著,把桌子上兩張寫得滿滿的紙拿在手裡:「我要把這兩張紙帶回家當座右銘。」
我目送他們離開,發現他們的腰桿是挺直的,向我揮手致意時,眼神和臉龐泛著堅毅和希望,似乎在表達「我不再推拖延宕,更不再偷懶」。看完整內容連載 |
詳細商品說明 |
資料來源:博客來
k18bz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